高舉起來的手僵硬在半空中,歡呼的聲音嘎然而止,互相擁抱的人們怔愣着互望對方……連台上的歌手也突然停了一下,只有兩個“快樂”的字隨着擴大音響的殘音在空氣中回蕩。
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在歡慶些什麽。
是什麽事情讓他們非要在今天“快樂”不可?
爲什麽他們的心情如此雀躍興奮,卻不記得自己爲何情緒如此高漲?
是什麽事情,讓他們即使如此不舒服地在大街道上被推擠成沙丁魚,也非要在三更半夜的時間,和一大群陌生人待在這裡?
大家環視了周圍一眼,然後開始尋找認識的對象,找到了就互相詢問,問題的内容都是相似的:到底我們在這裡慶祝些什麽?
台上的歌手回過了神,發現台下的騷動,雖然他們也不記得,自己爲何被邀請來這個地方唱歌,但他們知道該如何結束,於是拿起麥克風說:“謝謝大家前來參與這場盛會,最後在結束前,我們希望大家今晚都可以抱着快樂的心情回去,謝謝!”
說完了之後,歌手們匆忙地下台。
台上宣佈結束的句子,仿佛在平靜的湖面扔下了一顆小石子,台下的觀衆們開始騷動起來。
有人找到了讓自己滿意的答案:啊,我們是來看某某歌手的演唱會吧!
也有人注意到時間:今天是12月25日,那我們是慶祝12月24日,還是12月25日?
當然也有人注意到整個街道的裝飾,有雪花、有星星、有大型裝飾用禮物盒、有杉樹(樹上挂滿了星星、青白紅綠色拐杖糖、鈴鐺等裝飾品)……還有寫着“__快樂 Happy ___________”字樣的布條。
可是沒有人知道,布條上空缺的是什麽字。
也不記得爲什麽他們非要慶祝昨天或今天不可。
一些公共交通工具的工作人員和警察,也不知道爲什麽自己非在今天加班,延長工作時間不可。
媒體工作者忘了自己到底在這裡,是要報道什麽。
於是開始有人覺得這樣待在這裡很無趣,群衆開始推擠着彼此回家。
有些想留下來搞清楚狀況的人,被推力給逼入了交通工具,無可奈何地只好跟隨大隊回家。
也有些人雖然還是不記得自己在興奮個什麽,但決定留下來繼續狂歡,反正歡樂不需要理由,只要有足夠的情緒和氣氛就好。
*********************************
12月25日傍晚,全世界的各大新聞媒體都幾乎像是約好了一般,標題内容都是:12月24日和25日,到底是什麽?
專家們翻閲各種資料,顯示世界上曾經有兩個節日,就訂在12月24日和25日,但有關那兩個節日的名稱,卻全都只剩下空白的格子,就好像有人惡意地抹去這兩個節日的存在。
大家都議論紛紛地表示,要把印刷出來的報紙、雜誌中整齊地抹掉幾個字的存在,不可能是人類做得到的事情,這應該是神的所為。
可是,神爲什麽不讓人記得這兩個節日呢?莫非這是有罪的日子?
接下來的一個月裏,許多人都致力研究討論,爲什麽神不讓人記得這兩個節日?到底他們過去做了些什麽,讓神對這兩個日子如此憤怒?
慢慢地有數據顯示,那兩個節日裏的犯罪率和意外率特別高,而且未婚男女的失身率異常地高……就算不犯罪,在那兩個日子裏,人們做錯事情、起爭執的機率也非常的高。
於是有一些專家表示,神可能是對此感到憤怒,因此才讓大家都遺忘了這個節日,人們應該就此遺忘曾經有這個節日的存在才對。
當這類數據和説法出現之後,很快地立刻有另一種説法,是由絕大部份的商人和一般工作人士提出的反對意見。
商人們表示,他們的公司賬目數據顯示,在11月開始到隔年1月1日,公司可以賺到最多的盈利,尤其是在12月24日前夕,這表示12月24日和25日是非常喜氣洋洋的節日,否則人們爲什麽要花大錢去慶祝?
工作人士則發現,這兩個節日(尤其是25日)絕大部份公司都會放假,若是就此放棄這個日子,代表他們即將減少一個假日,於是他們也不願意就此減少一個假期。
當然也有一些人和國家表示無所謂,因爲他們的國家似乎沒有慶祝12月24日和12月25日的習慣,也不會在這兩天放假——但他們只希望世界停止關注這兩個日子,畢竟各大媒体連續討論了一個月,他們實在是相當厭膩了有關這兩個日子的報道。
在這些討論的聲浪當中,最困擾的莫過於相關宗教團體。
種種證據都指向他們——這兩個日子的出處,似乎就是源自于他們,但卻連他們都忘了爲什麽他們非得慶祝這兩個日子不可,也不知道爲什麽連擁有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會和他們一起慶祝這兩個日子。
有極端者說,這是他們強迫別人在潛意識中接受他們的教義的手段。
信徒們袒護,說這是陰謀論説法,是厭惡此宗教團體的人無中生有的攻擊,目的是爲了抹黑此宗教。
有些研究者則質疑信徒們的信仰程度,說一定是信徒們全都不夠虔誠,才導致這種事情發生。
有些人責怪,要罰也該罰信徒們就好了,爲什麽要牽扯到不信仰的人們身上?
也有人無所謂地看熱鬧,反正這個宗教會變得怎樣,和他們並沒有任何關係。
唯一的好事,大概就是全世界的人們,都相信此宗教團體的“神”,是真的存在。
*********************************
三個月後,這個課題慢慢地沉澱下去,雖然還有專家持續研究,但非宗教信徒的人們不再關注這件事。
直到一年後,當12月24日和25日再次接近,人們爲了該不該慶祝、該不該放假,才再次重新關注,不過當然一年后,專家們還是沒有結論。
商家們爲了該如何構思賺錢字眼而頭痛、媒體爲了該如何寫標題而傷腦筋、公司爲了不給員工放假而用力推託、工作人士爲了爭取個人利益而想盡辦法。
於是沒有研究出任何結論、沒有找出這個兩個日子原本是什麽名字、沒有告訴大家該如何度過這兩個日子的專家們,受到了各方的譴責。
不過專家們苦着臉給了一個説服了人們的理由:我們要找出真相的對象是神。
*********************************
十年後,12月24日和25日依舊是最有爭議性的日子,人們不特別慶祝它們,也沒有公司會爲此放員工假期,有信仰的人若是要慶祝就要申請年假,但人們忘不了它們。
~完~
真相裏,ending中的ending:
他默默地看着電視節目每年慣例地討論12月24日和25日的節目,這麽多年了,内容方面還是沒有任何進展。
嘆了口氣,他伸手關掉電視機,掂着肚子走入浴室,梳洗之後開始對着鏡子打理長至腰的白色鬍鬚。
他以爲,帶走了“聖誕節”,當沒有人類相信自己存在的時候,自己就會消失了,沒想到自己還是存在着。
~真的完了~
2010年12月26日 星期日
2010年12月21日 星期二
《溫柔》(上、下)讀後感
書名:《溫柔》(上、下)
作者:米娜
繪者:Leila
出版社:架空之都
讀後感:
《溫柔》說的是主播和新聞綫的故事,說的是趙逸群用來掩飾自己認真頑固一面,對周圍人的“溫柔”;同時說的也是沈泊蒼直率毫不掩飾,只給趙逸群專用的“溫柔”。
趙逸群一開始出場的時候,就有了個很明確的立場——他精明幹練、他對新聞有着超高的要求和道德觀、他是個工作狂、他公私分明,私底下有些輕佻……
因爲這樣的初期設定,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他的“溫柔”並不明顯,但越讀到後面,就越會發現趙逸群的“溫柔”——他精明得不會把自身的種種優勢用來壓迫身邊不斷想陷害他的同事、他對工作要求很高但不會真的要求每個人都立刻做到那種程度、他私底下看似輕佻但其實用曖昧不明的態度讓重視的朋友(前情人)即使傷害了自己,也可以不内疚的離去……因爲他不希望對方的内疚成了一種負擔。
他很溫柔,雖然他自己可能並不這麽認爲,而且就算有自覺,他也不會拿出來說,因爲趙逸群會覺得自己所做的這些,僅僅是他的本份。
相反地,身為小攻的沈泊蒼就粗神經許多了。
沈泊蒼是個陽光型的運動阿宅,從來就只喜歡運動相關的題材,本身也算是半個運動健將,對女孩子的心思和戀愛感覺幾乎是無知無覺,所以幾乎每次都處於被女孩子倒追,或製造他無法逃脫被迫認命,但自己又不確定是否真的喜歡女生的戀情(局面)。
這樣的前提下,自然前面幾段都無疾而終。
直到他遇到了趙逸群,從運動雜誌轉到專業新聞綫的菜鳥,得到趙逸群的青睬和指導,然後他敏銳地捕抓到趙逸群的“溫柔”,於是就不如其他的同事般忌憚趙逸群,相反地還有些沒大沒小的和他迅速拉近距離(當然這有一半原因是因爲他並沒有真正體認到趙逸群的利害之處)。
接着發生了很多事情(大部分都是從下半部開始),這裡開始的有趣之處在于作者用沈泊蒼的角度,闡述了新聞業醜陋的冰山一角,包括爲了製造新聞和搶獨家而如何地不擇手段,甚至不體貼受害者的感覺。
在這一點,由於曾經看到過有篇報道說,新聞記者都是圍繞在血淋淋悲劇現場旁邊的鬣狗——於是看到趙逸群發生車禍,而他的同事們和上司只想着搶獨家,甚至幸災樂禍的時候,忍不住覺得作者的切入點還蠻貼切的,也不着痕跡地帶出了她自己對新聞業的看法。
當然在這個“趙逸群車禍”的事件上,沈泊蒼用激烈的方式維護了趙逸群,不讓他的車禍被新聞消費掉,以及他確認了自己對趙逸群的感情之後,用笨拙的方式溫柔地珍惜保護着向來被人視爲高高在上、不需要保護的趙逸群,這是沈泊蒼這粗神經小攻獨獨給了趙逸群的“溫柔”。
*************************************
若說讀了之後,感覺哪裏不太過癮,那大概是前面(上半部)鋪陳趙逸群和沈泊蒼如何建立起感情的時候有點冗長,所以我是快速翻過並沒有細閱。
高潮的部分,嚴格說起來是從趙逸群車禍事件前後開始,最激烈的部分在我看來,是沈泊蒼爲了不讓新聞部門同事拍到趙逸群昏迷而動手打人,還有趙逸群在將近結局時,被一位一直很想搶他晚間新聞主播位子的女炮灰A抹黑(説是抹黑,因爲沒有實質證據)他是同性戀的那部份。
沈泊蒼動手打人的部分,老實說看得還蠻過癮的,但趙逸群的抹黑部分卻感覺上沒有完整地寫出來(雖然有交待/暗示那些人下場都很慘),老實說這部份看得有點不過癮……
即使我個人認同趙逸群的處理方法很好,可還是想看那些人怎麽個慘法,雖然我也知道,寫了出來反而會有點狗血/多餘/不必要……(就是想看)
總結來説,《溫柔》是一部恰如其題目的故事,敍說兩個人,如何用不同的溫柔方式對待身邊的人和最重要的伴侶,並且一起面對一個一點也不溫柔的大環境。
不過如果這條路一直有彼此的溫柔互相扶持,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堅定地走到結局,是個治愈系的溫馨故事。
作者:米娜
繪者:Leila
出版社:架空之都
讀後感:
《溫柔》說的是主播和新聞綫的故事,說的是趙逸群用來掩飾自己認真頑固一面,對周圍人的“溫柔”;同時說的也是沈泊蒼直率毫不掩飾,只給趙逸群專用的“溫柔”。
趙逸群一開始出場的時候,就有了個很明確的立場——他精明幹練、他對新聞有着超高的要求和道德觀、他是個工作狂、他公私分明,私底下有些輕佻……
因爲這樣的初期設定,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他的“溫柔”並不明顯,但越讀到後面,就越會發現趙逸群的“溫柔”——他精明得不會把自身的種種優勢用來壓迫身邊不斷想陷害他的同事、他對工作要求很高但不會真的要求每個人都立刻做到那種程度、他私底下看似輕佻但其實用曖昧不明的態度讓重視的朋友(前情人)即使傷害了自己,也可以不内疚的離去……因爲他不希望對方的内疚成了一種負擔。
他很溫柔,雖然他自己可能並不這麽認爲,而且就算有自覺,他也不會拿出來說,因爲趙逸群會覺得自己所做的這些,僅僅是他的本份。
相反地,身為小攻的沈泊蒼就粗神經許多了。
沈泊蒼是個陽光型的運動阿宅,從來就只喜歡運動相關的題材,本身也算是半個運動健將,對女孩子的心思和戀愛感覺幾乎是無知無覺,所以幾乎每次都處於被女孩子倒追,或製造他無法逃脫被迫認命,但自己又不確定是否真的喜歡女生的戀情(局面)。
這樣的前提下,自然前面幾段都無疾而終。
直到他遇到了趙逸群,從運動雜誌轉到專業新聞綫的菜鳥,得到趙逸群的青睬和指導,然後他敏銳地捕抓到趙逸群的“溫柔”,於是就不如其他的同事般忌憚趙逸群,相反地還有些沒大沒小的和他迅速拉近距離(當然這有一半原因是因爲他並沒有真正體認到趙逸群的利害之處)。
接着發生了很多事情(大部分都是從下半部開始),這裡開始的有趣之處在于作者用沈泊蒼的角度,闡述了新聞業醜陋的冰山一角,包括爲了製造新聞和搶獨家而如何地不擇手段,甚至不體貼受害者的感覺。
在這一點,由於曾經看到過有篇報道說,新聞記者都是圍繞在血淋淋悲劇現場旁邊的鬣狗——於是看到趙逸群發生車禍,而他的同事們和上司只想着搶獨家,甚至幸災樂禍的時候,忍不住覺得作者的切入點還蠻貼切的,也不着痕跡地帶出了她自己對新聞業的看法。
當然在這個“趙逸群車禍”的事件上,沈泊蒼用激烈的方式維護了趙逸群,不讓他的車禍被新聞消費掉,以及他確認了自己對趙逸群的感情之後,用笨拙的方式溫柔地珍惜保護着向來被人視爲高高在上、不需要保護的趙逸群,這是沈泊蒼這粗神經小攻獨獨給了趙逸群的“溫柔”。
*************************************
若說讀了之後,感覺哪裏不太過癮,那大概是前面(上半部)鋪陳趙逸群和沈泊蒼如何建立起感情的時候有點冗長,所以我是快速翻過並沒有細閱。
高潮的部分,嚴格說起來是從趙逸群車禍事件前後開始,最激烈的部分在我看來,是沈泊蒼爲了不讓新聞部門同事拍到趙逸群昏迷而動手打人,還有趙逸群在將近結局時,被一位一直很想搶他晚間新聞主播位子的女炮灰A抹黑(説是抹黑,因爲沒有實質證據)他是同性戀的那部份。
沈泊蒼動手打人的部分,老實說看得還蠻過癮的,但趙逸群的抹黑部分卻感覺上沒有完整地寫出來(雖然有交待/暗示那些人下場都很慘),老實說這部份看得有點不過癮……
即使我個人認同趙逸群的處理方法很好,可還是想看那些人怎麽個慘法,雖然我也知道,寫了出來反而會有點狗血/多餘/不必要……(就是想看)
總結來説,《溫柔》是一部恰如其題目的故事,敍說兩個人,如何用不同的溫柔方式對待身邊的人和最重要的伴侶,並且一起面對一個一點也不溫柔的大環境。
不過如果這條路一直有彼此的溫柔互相扶持,相信他們一定可以堅定地走到結局,是個治愈系的溫馨故事。
2010年12月20日 星期一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讀後感
説來慚愧,是因爲曾經看到這部作品被拍成電影的預告篇,所以才引起了我的興趣。
之後米米提到她買了也看完了英文版本。
有鑒于水銀不看英文書,所以我就向米米借了,接下來在有空的空檔一口氣追完。
*********************************
這部作品其實是個三部曲,總共有《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The Girl Who Played with Fire》和《The Girl Who Kicked The Hornet's Nest》。
照理來説,應該要看完三部才評比較公平,但我在看完了第一部之後,實在覺得是部很不錯,值得一看也值得推薦的作品,於是忍不住先介紹了。
《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原文是瑞典小説,原名直譯就是《Men who Hates Women》,由此看得出這是一部以犯罪破案為出發點,探索有關男人對女人施暴,以及女人逆來順受備受爭議的態度為中心的小説。
老實說故事剛開始的一個篇幅裏是完全看不出故事的走向,讀者就只看到一位打敗官司,落入人生和事業最低潮的經濟記者(Mikael Blomkvist),甚至連題目中的主角——龍紋身的少女,也還沒有出場。
按照我的説法,就是需要一點時間去理解作者架構起來的這宗案件背景,因爲這些全部到了最後,會牽涉到千絲萬縷的關係……雖然嚴格來説,Mikael打敗的官司,在《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和整宗真正的犯罪案件並沒有直接關係,但卻是讓他接下調查任務的餌,讓他認識了女主角(Lisbeth Salander),所以不能說全無關係。
做為主角的Lisbeth Salander,反而是在故事的第二篇幅才出現,而且一開始甚至是以相當於配角A的感覺被介紹給讀者。
但認真想下來,這種想分辨“誰主誰副”的想法其實很無聊,也不是很重要,我覺得這是作者高明的地方,他讓讀者發現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在事情發生的時候解決事情,以及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態度——作者從Lisbeth Salander這個角色中,清楚地帶出了這個信息。
嚴格來説,Lisbeth Salander是一位被社會判斷為“無法自主生活的性格缺陷者”,導致她即使到了25嵗早已被判斷為成年的年齡,尚在法律上需要被所謂合法的監護人從經濟、私生活、各方面被掌控監視……可是這些只是“社會”的看法,作者以這個角色,對所謂的社會以及“社會福利機構”進行了徹底地諷刺——我們只是人類,我們有什麽資格去判斷一個人,到底能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我們又如何能知道,我們自以爲要“幫助一個人”的行爲,到底是不是好的?會不會被濫用?
於是當Salander遇到了濫用職權的“監護人”,她就做出了徹底,但並不算合法的反擊——可是追根究底,“合不合法”這回事,也不過是人類制定出來的東西,既然有人對她做出不算合法的行爲,那麽她同等地反擊,也沒什麽不對。
故事的編排和進行,在前17章可說是Mikael進行自己被委託的調查,而作者則在同一時間穿插了Salander的故事,讓讀者可以徹底理解Salander這個角色的行爲模式,雙向發展的故事,在第18章左右因爲Mikael的調查有了突破並且需要人協助,並且與Salander會合之後,才有了迅速的發展。
俗語說,人多好辦事,於是Mikael在有了Salander的協助之後,從第18章開始故事節奏進入了一個相當緊湊刺激的步調,吸引讀者追看得沒辦法放下手中的書,也是可以預想得到的。
這樣的故事編排,既流暢又自然,同時也是有趣得來又很棒的構思。
當然可想而知的是,所有故事的發展在18章節之後,變得有如脫繮的野馬般,直衝向一個可怕的真相——想想看,Mikael原本只是受委託調查一位失蹤了許多年的16嵗少女(不知生死),只是一位緬懷侄女的有錢垂死老人爲了一了心願,不抱希望地要求Mikael重新整理所有的綫索,看看是否能找出當年少女失蹤的真相。
沒想到Mikael卻在幾經抽絲剝繭之後,揭發了可怕的殺人事件……這種設定,這樣說的話,可能會覺得好象有點單調,沒看書的都會覺得:“啊,犯罪破案小説不都是這樣的?”
實際投入下去讀的時候,就會知道——當然不是這麽一回事!
跟着主角一起經歷這個故事,去看看Mikael和Salander怎樣透過種種細微的小細節,慢慢地抽出事情的真相——是事情的真相,而不是“殺手”的真面目——是一件非常有趣的過程。
這當然就是閲讀犯罪破案故事的有趣之處。
另外,我覺得《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的精彩之處,在於它不是單一敍述一個兇手,重點也不全然只是在於追查一個特定的兇手,而是在於揭發一整個可怕的事件和真相。
實際上,Mikael和Salander一開始的時候,完全不知道自己要搜找的是什麽。別説是人,他們連事情的真相也完全摸不到邊。
不是一個人完成了一件懸案或兇殺案,而是許多人對一些事情的態度,而引發了一連串的悲劇……我想,這是《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所要表達的重點之一。
是的,整個故事除了追蹤案件和揭發真相之外,我個人詮釋作者想表達的,一個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就是——這一連串的事情,這些看似不相關但實際上全都有關係的事情,這些可怕的被迫掩埋的真相……全都是很多人漠不關心的態度造成的,而不是一個人、一個兇手、一個案件可以導致的。
可怕的,從來就不是“一個兇手”,而是一群人類組成的社會,一個社會對很多事情的漠不關心,卻又在奇怪的地方自詡為“神”去規範別人——這種幾近不可理喻的組織性思想暴力行爲,才是最可怕的。
(個人感想:我相當推薦這本書,後面的系列要看完了才知道;另,電影如何我實在是不知道,但我覺得要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裏,帶出這故事的精髓,還真的有點難度吧。)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普通之戀》讀後感
書名:《普通之戀》(上、下)
作者:榎田尤利
繪者:木下圭子
出版社:威向文化出版社
讀後感:
若要讓我用一句話,簡單地概括《普通之戀》,那我會引用作者的一句話:“每一場最普通的戀愛,因爲我們都把對方當成最特別的對像小心呵護,所以每一段戀愛其實都很特別,一點也不普通。”
一開始吸引我的,其實就是那個題目,當然無可否認的是,我也很喜歡這位作者的故事,所以才決定敗下來。
翻開來之後,立刻就發現,作品的節奏並不快,甚至可説是相當緩慢又平凡地,以敍述兩位男人如何相遇、認識……再到達對彼此越來越在意的過程。
所以若是有興趣閲讀這部作品,我會建議別太急於要一口氣讀完,而是可以分幾個晚上,臨睡前慢慢地閲讀一、兩章,細細品味作者的文字、構思和字裏行間所要帶出來的小小訊息。
我很喜歡這本《普通之戀》,而最喜歡的部份在於它所帶出的中心思想和意味:“普通到底是怎麽一回事?是不是真的普通?”
歸根究底,現代社會對於“普通”這件事的定義,只是數量的問題——大部份人都是這樣,於是“大部份人”就會趨向否定“少數人”的存在定義,雖然悲哀,但這實在是某種被默認的暴力行爲(無論針對少數個體的精神、生理或生活),而這種暴力和偏見,也是很普通的。
作者借由兩位原本是直男的男性(甚至其中一位還離過婚了),來探討什麽是“普通”這件事,而我們所認定的“普通”,又是不是真的那麽普通?
而我覺得最欣賞的角色,就是故事裏面的一位配角“小幸”的毒舌,鋒利的言辭和一針見血的觀點,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於大環境的諷刺——其實很多事情都很普通,同性戀也好、異性戀也好,不過就是一個人,很自然地愛上了另一個人,大家都很普通,那爲什麽要因此而強硬區分出“普通”和“不普通”?爲什麽一定要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性向和喜好,甚至還要強迫別人改變得和大家一樣?——這種行爲本身,難道也很普通嗎?(引用自原著的概念)
故事分成了上、下兩部,不過上部幾乎都集中在花島(小受)和的場(離過婚的攻君)如何建立起對彼此的信賴、增加重視程度以及探索“普通”的定義,偏慢的故事節奏很適合在悠閒的時光中細細品味。
到了下部,也就是的場告白之後,兩人開始發展關係,同時有意想不到的誤會和情敵出現,故事才開始進入較爲緊湊的節奏……然後,是的,下部的整體故事,其實也有些老套,但我覺得這種所謂的“老套”,正也是每一段最普通的戀愛裏,會出現的醍醐味,對旁觀者來說看了會忍不住啞然一笑,卻又覺得這對笨蛋情侶真可愛。
有人說,戀愛和感情,就是兩個人一起慢慢變老這一件事,最普通,卻往往是最難達到的,尤其是在這節奏快速,大家都在享用速食愛情的年代。
《普通之戀》完整地帶出了這個訊息和畫面,而我個人覺得,一段戀愛故事中主角長相廝守——這應該是最爲“普通”的一件事,卻在我腦海裏長長久久徘徊不去,非常溫馨又感動。
沒有驚天動地、沒有可歌可泣、沒有腥風血雨……有時候,才是最難得、最讓人難忘、最珍貴的,這就是我看完《普通之戀》所得出的感想。
2010年12月12日 星期日
《The Chronicles of Narnia: The Lion, 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讀後感
和朋友借書,答應看完要寫故事和感想,於是就有這篇東西了~
閲讀Narnia的過程時,難免會再三感覺到自己重溫了童年的故事,個人覺得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在於作者敍述故事的時候,採用了類似和小孩子說床邊故事的語氣。
故事雖然是用第三人稱(Lucy)在帶動,但整個故事中,不時有旁白會用“You know...”穿插解説,感覺就很像是大人說故事說到一半,小孩子提出問題,於是就暫停故事稍微解釋,再繼續說故事。
整個故事情節很簡單,而且若是看了電影再看書,就會知道,電影真的沒有偏離原著太多,甚至可説是相當忠於原著,只是電影會把戰爭和一些場面表現得更有張力和魄力,把電影畫面和小説結合在一起想象,整個感覺就很棒了。
整個故事不管是簡單説還是複雜說,就是四個小孩子,無意間在因緣巧合之下,透過壁櫥到了一個名為Narnia的國度,而恰巧這個神奇的魔法國家被一位殘酷的冰雪女王統治,但四位孩子的出現代表殘酷統治的結束,於是四位孩子必須要借助獅子Aslan的力量,帶領Narnia善良的居民們推翻女王。
既然是兒童故事,我覺得用最自然輕鬆的態度去欣賞就好了,不過看到最後四個小孩子在Narnia經歷了成年、長大、當了國王和王后,最後卻在回到原本世界之後——看到那一刻,不知爲何觸動了心底的某根絃。
之後再看了電影,我更是萬分確信——其實Narnia這個兒童故事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爲作者在用淺顯易懂的方法,指導孩子們成長必經的道路,以及生離死別。
我覺得每個孩子小時候,一定都有幻想過類似Narnia這樣的魔法王國,遠離現實的規範,在那個國家裏面,我們就是國王和王后。
地點不一定是個衣櫥,也可以是一幅畫,或穿越一個街道,或拾到了一個漂亮的首飾會覺得自己穿上去就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這也是爲什麽在這本書裏,Professor會說,或許你們下次還有機會前去Narnia,但一定不是通過相同的通道……這是因爲小孩子的興趣轉移得很快,總是很快就對別的事物更有興趣,所以就算是去自己架設起的魔法國度,也未必每次都使用一樣的道路。
在那邊的時候,時間的流失自然和現實不同,然後回到了現實之後,我們慢慢長大,逐漸就會把時間分去其他更有興趣的事物,例如打扮自己、例如國家和社會的局勢、例如拓展社交範圍……慢慢地,我們就沒有時間去關注打理我們的魔法王國了。
可是很多年之後,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孩子,輪到我們需要給他們說故事的時候……這時候,大約就是這時候,我們又會重新想起:啊,我們曾經有過自己的國家呢。
於是我想,Narnia這個系列的故事之所以老少咸宜,是因爲很多人的心中,曾經都有過一個Narnia王國,而我們也都曾經在裏面所向無敵。
長大了,可能我們沒辦法再回去,但這個記憶,以及我們在裏面所學到的一切,會伴隨着我們一起成長,那是不管多強大的時間洪流,都沒辦法從我們的心底深處帶走的一份撼動。
後話:
把此篇讀後感獻給借書給我的朋友,Sing Fown。
永遠記得自己心中那座Narnia王國,真的不是什麽壞事,因爲我們總會從裏面學到一些什麽,是一定對我們漫漫的未來有幫助,就好像故事中絕對存在的Aslan那樣。
2010年12月11日 星期六
《陽神》讀後感
書名:《陽神》
作者:夢入神機
繪者:畫龍
出版社:小説頻道
讀後感:
對我來說,《陽神》是很正規,算是比較循規蹈矩,一步一步慢慢來,而且還頗有韻味的一套修仙故事。
如果看慣了節奏很快,或是處處充滿爆點,或是主角比較活潑的書,一開始看《陽神》的時候,難免會覺得有些悶,也會覺得節奏相當緩慢,幾乎到了第三集左右,還是看不到主角有多大的成就,也看不到他有翻天覆地的能力。
不過,我個人卻還蠻喜歡《陽神》的敍述方式,看得出作者有對古文做出一番努力去研究,才寫得出一些頗有古文韻味的段落,例如主角閲讀的修仙文章、敍述修仙過程、考場上的文章……之類,讓整篇故事透着一股類似“聊齋”的神秘氣氛,而我覺得這樣的敍述方式還相當適合修仙類故事,因此相當欣賞認同。
故事的格局也有預感會跑得很大,看着主角如何從一位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慢慢透過各種奇遇而逐漸修煉壯大自己的實力,並且從一開始慢慢窺到腐敗的政治、深沉的陰謀、人們卑劣的脾性心機……這讓《陽神》不僅僅是一套修仙故事,還敍説了一個大環境,敍説了很多的人性,很多的人因爲一個大環境的迫害,而無可奈何地被犧牲了。
在這一點,作者很成功地吸引了我去思考,而且架構起來的世界觀也很宏偉,讓人有值得期待的感覺。
同時主角獲得奇遇的切入點也很有趣,在我看來,主角正是因爲不讀死書、靈活運用知識,包括對古人而言屬於‘怪力亂神’之流的書也讀,也因此不怕奇遇,因此而獲得了‘修仙’的際遇,這一點在各方面都讓我深感認同。
整個故事的敍述方式和節奏,其實都帶點淡淡地,有點書生漠然的感覺,直到第三集開始,主角開始獲得基礎的力量,並且母親的真實身份和一些可疑的部份(例如他父親仇視他和修行者的態度)慢慢浮現之後,故事的風格才突然進入一個略微緊湊的節奏,並且慢慢緊張刺激起來。
雖然是這麽說,但我覺得作者很高明地調整了整體的節奏,也有鋪陳敍述了主角心境上的變化,例如隨着自己開始有能力,對於獲得能力的覺悟,……作者的敍述和逐步的調整,讓之後故事風格的改變,以及主角性情的改變顯得非常自然,讓讀者也可以很容易就融入故事,並且被吸引得和主角一起抽絲剝繭地去揭發一連串的陰謀和不堪的往事,去改變一些國家内腐敗的因子。
這整體的故事,都是《陽神》的精彩之處,而我的結論是,若是喜歡修仙故事,對文筆也有一定要求的話,還有就是不喜歡YY(意淫)情節太嚴重的故事,那麽《陽神》真的是不錯的選擇,我相當地推薦。
PS:若是對這故事有興趣,可以去“天空讀者”詢問或購買。
作者:夢入神機
繪者:畫龍
出版社:小説頻道
讀後感:
對我來說,《陽神》是很正規,算是比較循規蹈矩,一步一步慢慢來,而且還頗有韻味的一套修仙故事。
如果看慣了節奏很快,或是處處充滿爆點,或是主角比較活潑的書,一開始看《陽神》的時候,難免會覺得有些悶,也會覺得節奏相當緩慢,幾乎到了第三集左右,還是看不到主角有多大的成就,也看不到他有翻天覆地的能力。
不過,我個人卻還蠻喜歡《陽神》的敍述方式,看得出作者有對古文做出一番努力去研究,才寫得出一些頗有古文韻味的段落,例如主角閲讀的修仙文章、敍述修仙過程、考場上的文章……之類,讓整篇故事透着一股類似“聊齋”的神秘氣氛,而我覺得這樣的敍述方式還相當適合修仙類故事,因此相當欣賞認同。
故事的格局也有預感會跑得很大,看着主角如何從一位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慢慢透過各種奇遇而逐漸修煉壯大自己的實力,並且從一開始慢慢窺到腐敗的政治、深沉的陰謀、人們卑劣的脾性心機……這讓《陽神》不僅僅是一套修仙故事,還敍説了一個大環境,敍説了很多的人性,很多的人因爲一個大環境的迫害,而無可奈何地被犧牲了。
在這一點,作者很成功地吸引了我去思考,而且架構起來的世界觀也很宏偉,讓人有值得期待的感覺。
同時主角獲得奇遇的切入點也很有趣,在我看來,主角正是因爲不讀死書、靈活運用知識,包括對古人而言屬於‘怪力亂神’之流的書也讀,也因此不怕奇遇,因此而獲得了‘修仙’的際遇,這一點在各方面都讓我深感認同。
整個故事的敍述方式和節奏,其實都帶點淡淡地,有點書生漠然的感覺,直到第三集開始,主角開始獲得基礎的力量,並且母親的真實身份和一些可疑的部份(例如他父親仇視他和修行者的態度)慢慢浮現之後,故事的風格才突然進入一個略微緊湊的節奏,並且慢慢緊張刺激起來。
雖然是這麽說,但我覺得作者很高明地調整了整體的節奏,也有鋪陳敍述了主角心境上的變化,例如隨着自己開始有能力,對於獲得能力的覺悟,……作者的敍述和逐步的調整,讓之後故事風格的改變,以及主角性情的改變顯得非常自然,讓讀者也可以很容易就融入故事,並且被吸引得和主角一起抽絲剝繭地去揭發一連串的陰謀和不堪的往事,去改變一些國家内腐敗的因子。
這整體的故事,都是《陽神》的精彩之處,而我的結論是,若是喜歡修仙故事,對文筆也有一定要求的話,還有就是不喜歡YY(意淫)情節太嚴重的故事,那麽《陽神》真的是不錯的選擇,我相當地推薦。
PS:若是對這故事有興趣,可以去“天空讀者”詢問或購買。
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Anansi Boys》(中譯本)和《Stardust》(英文原文)讀後感
我是從《The Graveyard Book》這個故事,認識Neil Galman這個作者。
之後因緣巧合和朋友借了《Anansi Boys》中譯本。
這部作品算是Neil Galman的成名作之一,說句實話,我還蠻喜歡他的作品,也喜歡他這一部。
故事是從名為“胖查理”的主角開始,從小到大都覺得父親讓自己蒙羞,而且父親的許多惡作劇,總讓他陷入一個十分尷尬的境界。
他應該不恨他的父親,但盡可能的話,他並不想要父親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
某天在父親以最令他尷尬的方式去世後,他被一位故交告知說,自己的父親其實是一位神明,他有着神明的血統。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位素未謀面的弟弟,只需要和任何一只蜘蛛說一聲,他弟弟就可以過來找他了。
於是某日神推鬼使中,他真的照辦了,然後他的弟弟出現了。
問題是,這並不是什麽感動的久違重逢。
因爲他弟弟不但有着和他父親一樣,讓他難以適從的隨心所欲,還續承了他父親的神力,把胖查理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
這當中,包括了搶走他的未婚妻、害他被老闆陷害、入牢、丟了工作……
雖然,不是故意的。
若讓我來看,把自己陷入那樣的境界,其實胖查理自己也有責任。
因爲一開始的時候,他太懦弱了,什麽都不敢做,什麽都想要依靠人,然後奢望奇跡。
而他的弟弟,就錯在太隨心所欲,太不為別人著想了,尤其是自己的哥哥。
故事讓我覺得不錯的地方,在於最後經過一連串的事件之後,兩兄弟必須一起攜手合作,他們也明白了,其實父親並不是偏心地只把能力分給一個人,而是:就好像,海星那樣,被切成一半了之後,就是一分爲二,再互相成爲不同的獨立個體,而不是從此以後只有一半。
然後兩個人都因此有了改變,並且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我喜歡看到有這樣的磨合與成長的故事。
這是我覺得《Anansi Boys》很符合我喜好的緣故。
其實如果允許的話,可能未來我會去找原文書出來看,因爲他們使用的一些俚語,我覺得只有閲讀原文會比較有趣。
**************************************
《Stardust》也是同一個作者。
我當時之所以會想買,其實只是純粹的因爲看了電影,所以才想看原著。
不過讀完了書之後,我突然覺得,這或許不是一個好主意。
因爲書裏的故事和敍述,遠遠沒有電影的戲劇化和精彩。
但,書寫的故事,卻又有電影所沒有的特殊趣味性。
嚴格來説,我覺得改編的編劇做得還不錯。
可是書裏的故事,卻又比較合情合理。
於是,若能當作兩個徹底不同的故事來看待,説不定會更好。
可惜相信只能在很久以後,待我對電影的主觀印象消退之後,才做得到吧。
所以在那之前,我對《Stardust》並沒有很特殊的偏好或看法。
而且嚴格來説,這一開始應該不是寫給小孩子看的故事,雖然電影改編得童話味道非常濃厚。
之後因緣巧合和朋友借了《Anansi Boys》中譯本。
這部作品算是Neil Galman的成名作之一,說句實話,我還蠻喜歡他的作品,也喜歡他這一部。
故事是從名為“胖查理”的主角開始,從小到大都覺得父親讓自己蒙羞,而且父親的許多惡作劇,總讓他陷入一個十分尷尬的境界。
他應該不恨他的父親,但盡可能的話,他並不想要父親出現在自己的生活中。
某天在父親以最令他尷尬的方式去世後,他被一位故交告知說,自己的父親其實是一位神明,他有着神明的血統。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位素未謀面的弟弟,只需要和任何一只蜘蛛說一聲,他弟弟就可以過來找他了。
於是某日神推鬼使中,他真的照辦了,然後他的弟弟出現了。
問題是,這並不是什麽感動的久違重逢。
因爲他弟弟不但有着和他父親一樣,讓他難以適從的隨心所欲,還續承了他父親的神力,把胖查理的生活搞得亂七八糟。
這當中,包括了搶走他的未婚妻、害他被老闆陷害、入牢、丟了工作……
雖然,不是故意的。
若讓我來看,把自己陷入那樣的境界,其實胖查理自己也有責任。
因爲一開始的時候,他太懦弱了,什麽都不敢做,什麽都想要依靠人,然後奢望奇跡。
而他的弟弟,就錯在太隨心所欲,太不為別人著想了,尤其是自己的哥哥。
故事讓我覺得不錯的地方,在於最後經過一連串的事件之後,兩兄弟必須一起攜手合作,他們也明白了,其實父親並不是偏心地只把能力分給一個人,而是:就好像,海星那樣,被切成一半了之後,就是一分爲二,再互相成爲不同的獨立個體,而不是從此以後只有一半。
然後兩個人都因此有了改變,並且各自找到了自己的歸屬。
我喜歡看到有這樣的磨合與成長的故事。
這是我覺得《Anansi Boys》很符合我喜好的緣故。
其實如果允許的話,可能未來我會去找原文書出來看,因爲他們使用的一些俚語,我覺得只有閲讀原文會比較有趣。
**************************************
《Stardust》也是同一個作者。
我當時之所以會想買,其實只是純粹的因爲看了電影,所以才想看原著。
不過讀完了書之後,我突然覺得,這或許不是一個好主意。
因爲書裏的故事和敍述,遠遠沒有電影的戲劇化和精彩。
但,書寫的故事,卻又有電影所沒有的特殊趣味性。
嚴格來説,我覺得改編的編劇做得還不錯。
可是書裏的故事,卻又比較合情合理。
於是,若能當作兩個徹底不同的故事來看待,説不定會更好。
可惜相信只能在很久以後,待我對電影的主觀印象消退之後,才做得到吧。
所以在那之前,我對《Stardust》並沒有很特殊的偏好或看法。
而且嚴格來説,這一開始應該不是寫給小孩子看的故事,雖然電影改編得童話味道非常濃厚。
訂閱:
文章 (Atom)